既然本性是空性,佛陀又为什么要我们持戒?【宗萨欽哲仁波切】
宗萨钦哲仁波切
日期:2006年 5月 13日
地点:台北车站五楼演艺厅
要能够熟悉空性,特别是对初学的人来说,实在有点困难,连「空性」这个词本身都相当难以理解。这可能是因为在情感方面,大家其实蛮难接受「一切都是空」。一般来说,在情感上,大乘的行者比较能接受的是:有佛性存在,众生皆有佛性。我们听到很多这样的话,譬如:「你的心就是佛」、「你的究竟本性就是佛」。所以至少在情感方面,我们比较能够接受的是,我们有一个本来很善良、很好的东西。
但是大家随后会发现,在《宝性论》后面就会提到,要能够深入了解它的意思其实蛮困难的。我认为,大家一般所用的逻辑,基本上在这里,对于了解这部论来说,都是不成立的。但对于已经研习过中观的人,这个《宝性论》的教法倒是能够非常圆满的契合。
就像这样子,假设杯子是脏的,那么我们就比较容易去想:「假设把脏杯子洗干净,它会变成什么样子?」原因也很简单,因为我们过去看过很多次干净杯子的模样,所以大概可以想像,把它洗干净之后应该会是什么样子。
按照比较世俗的讲法,就是一个脏的杯子,加以清洗,然后有干净的杯子,有那些灰尘、清洗的过程。我们蛮能接受「只要去洗它,杯子就会干净」这个看法。灰尘、污垢是可以被看到,也可以被洗掉的。我们也知道污垢不是杯子的一部分,污垢是从外面沾上去的──从外面染污了这个杯子。第三点,我们知道它是暂时的现象。第四点,很重要的一点是,我们知道灰尘是可以被移走的,是可以清掉的。因此,在逻辑上来说,这是很有道理的:我们用肥皂、清洁剂把它洗掉,灰尘就会离开茶杯。
但是如果要叫大家去想一个干净的杯子,一个没有经过清洗的杯子,完全不去想灰尘,就直接去想这个干净的杯子,这就很困难了。你如何证明有一个干净的杯子存在呢?如果你完全不提灰尘染污,直接就提有干净的杯子存在,你该如何证明呢?这样的讲法很难进行。这就是我们昨天提到的,「净除之后的结果」。我们要讲净除什么东西、净除的过程、和净除之后的结果,和净除有关的,这样去讲就比较简单。但如果直接讲结果却完全不提「净除」这个词或这个概念,这样直接去讲结果的话,就相当困难。就像这个杯子,要讲脏的杯子、干净的杯子,然后清洗的过程,这样其实也已经相当困难。以上只是一个譬喻,现在我们来讲它的意思。
我们是有染污的。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,所以这是显而易见的,我们都有染污。当然不是指在场每一位都一定有染污,但是大家基本上都清楚:我们都有染污。再来,我们多多少少也知道,染污是暂时的,染污不是真正的自己。这个很重要!这些染污是可以被移除的,我们大概可以这样子讲。那么难的是什么呢?当这整个染污被净除之后的结果,那个是比较难加以说明的。难在哪里?如果你完全不提「染污」这概念,就要跳去讲「移除染污之后的结果」,用这种方式来说明,当然非常困难;纯粹只讲清净的结果是很困难的。
再以譬喻来说,要讲一个干净的杯子,倒还容易去想,因为至少我们还有个参考点在。干净杯子的模样,我们看过了很多次。但是,要想像一个完全没有染污的状况,要去想这个境界,对我们来讲,就相当困难。它是难在,如果我们完全不提染污的状况,直接讲结果,这就是在没有参考点的情况下进行了,所以会相当困难。因为我们大家并非曾经证悟过了一次,然后再来证悟个第二次,「证悟过」就代表了至少还有个参考点在。我们目前所有的都只是一些象征性的例子,像是佛、观音等等。
在刚开始的时候提过,要成为大乘行者,了解佛性是很重要的。但是要能够习惯于「佛性」的这种想法,习惯于这种思考,本身就很困难。因为如果我们一进行逻辑分析,参考点就会出现。一般而言,谈到「参考点」,至少会有时间、空间这两个参考点,但是用这些参考点来讲佛性,基本上就有很大的难度,不太行得通。现在的问题是,知道染污除掉之后的状况,这到底重不重要?
我刚刚说的方式,严格上来说还是不对。我刚刚提到的是:当染污除掉之后,留在那儿的是什么东西?实际上弥勒菩萨不是这样说的。弥勒菩萨是说,基本上,染污就不是佛性;这是蛮古典的一种教法。就是老师先讲一个东西,然后大家大概有了初步的了解;一旦你初步了解之后,老师就立刻会说:「你刚刚了解的这个东西是错的!」然后就这样,一步一步地进行下去。早先提到,当染污除掉之后,剩下的是什么在那里?这个句子本身就有它的错误。错误在哪里?因为你说染污「除掉了」,这个「除掉了」有一个时间的概念在里面。所以,严格地依照弥勒菩萨的观点,这样的讲法是错的。但是,我可能还是要用这样的讲法来教大家。
然后第二句话,又讲了染污跟佛性是两个不同的东西,这样子讲也是错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一谈到佛性,根本就没有所谓的「染污」这样的概念存在。甚至比较应该说是染污出现之前的状况,有一点点像这样。这是相当相当困难的!但是在逻辑上来说,如果各位已经稍微熟悉中观教法的话,对于后面这些就会比较容易接受,它的帮忙很大。现在我们问题就是,我们为什么要讲佛性呢?基本上整个论的主体就是在谈佛性,就连谈到佛、法、僧三宝的概念,如果缺乏佛性的基础,也没有办法建立起来。
现在开始接受三个问题。提三个问题,请大家尽量针对刚刚讲的重点来发问。
问:针对仁波切刚刚讨论佛性的例子,仁波切是用茶杯和脏茶杯来做例子,我们可不可以用另外一个例子来认识佛性:好像是波涛汹涌的海浪和风平浪静的海面,它们的本质都是海水。海水从来没有改变过──在波涛汹涌的时候,海水没有少一点;在风平浪静的时候,海水也没有多一点。海水一直在那边,而我们的佛性也一直在那里,没有什么波涛需要去除的,也没有什么波涛清除之后的状况?
答:这也是很好的例子。在后面的章节里也会提到类似的例子,特别是在介绍佛功德的那些章节。用海水为例和用杯子为例,两者有个差异点在。一提到海浪,大家会立刻想到,海浪是海的一部分。但是我之前举的例子,主要是因为,在这个阶段,学生需要了解到的是尘垢和茶杯的本身,尘垢是要被抛弃的,本阶段的重点在此,所以举的例子不一样。
对于刚学佛的人来说,用茶杯和必须抛弃的灰尘为例子,这样的讲法对学生比较重要。但是对于修行已经有相当基础的人来说,听到用茶杯做为例子,可能就觉得这种讲法不太究竟。用茶杯做例子,每一次讲起茶杯的时候,我们都没有办法单纯的只讲「茶杯」,而完全不提「干净的茶杯」或是「肮脏的茶杯」。但无着那一派的人在讲茶杯的时候,就是既不提肮脏的茶杯、也不提干净的茶杯,他们直接就讲「那个茶杯」;这就是我们在诠释他们的教法时所遇到的困难。还有其他问题吗?
问:什么样的染污可以被移除掉?如果染污由心所造作,那么「即心即佛」,还有染污、心、和佛的关系如何?请仁波切阐释一下。
答:所有的染污都可以被除掉。虽然所有染污都可以被除掉,但是我们在《宝性论》的教法里,基本上不提这些染污,也不提要如何把染污除掉。
我手上拿的面纸代表染污,跟另一个手拿的那个皮革制品不一样,染污现在把皮革整个包起来。在《宝性论》里,我们是直接谈皮革,到底皮革上面有没有那层染污在?我们不管!但是对我们大部分的人来说,很难不去偷看一下到底里面的皮革长什么样子。假设皮革上面盖了一层染污,我们一定要动一动那层染污,想偷看里面是什么东西,这样又回到了「移除」这个动作。现在问题就是说,我们目前好像有点浪费时间,为什么不把所有时间花在怎么样用力地把那个染污去掉,却花很多时间去讲连想都很难想像的东西呢?可能是因为我们比较笨一点,所以根本也不必这样做。但是如果遇到聪明一点的学生,可能就会有一些问题,产生很多的疑问。譬如说:那个染污可不可以被移除?这是非常好的问题。然后呢,把那个染污除掉之后,剩下的是什么?这是个大哉问!
如果是龙树的传人那一派,他们一定是回答空性、空性,不管什么都是空性。如果把那个染污除掉,剩下的就是空性。但是这样回答有个问题,有个危险存在,因为如果你不够仔细的话,会误以为空性是以下这种情况:我们把所有染污都除掉了,那就像是火烧干了,或水蒸气蒸干了一样,什么都没有了,一片虚无,那样的空。这也是一个要注意的地方。我刚才曾提到,在所有染污移除之后,我们就「成为」了某种状况。应该不是用「成为」,应该用「回到」可能比较好,「回到」我们原来的本无一物,什么也没有的状况。所以直接谈我手上这个真正的皮革是很重要的,不管那上面有没有染污在。
根据无着菩萨的传承,根器较为鲁钝的弟子,会花较多时间学习如何把染污移除干净。但对于根器较利的上根弟子,就可以直接接受这种教法,直接去认识皮革本身。就算皮革上面还有暂时的染污包裹住,那些包裹对于行者也已经没有太多作用。那个皮革是什么呢?弥勒菩萨在此用了很多形容,包括卅二相、八十随好、佛的十力等等,还有无见顶相,有轮辐的手等等。
现在又可能引发另一个疑惑:「这种讲法不就像是印度婆罗门教之类的讲法,说是在心间有个小尊的佛像,或是现出某些高贵的征相等等呢?」两者完全不同!所以就连这样去讲也有相当的难度。现在我们就要进入本文。
昨天提到七个金刚句,它是难以言说、难以思惟的,就像金刚一样。七金刚句的第一个是佛,现在要讲一下,为什么它是用这个顺序。它的顺序为什么不是先讲僧、再讲佛,然后再讲种姓?因为大觉者佛陀转了法轮,所以祂是一切法的根源;由于法的追随者是僧众,由法生出僧众,所以是先法再僧。僧众依法而行,证得其本来的种姓,有这样的顺序在。
但这里的「证」,并不是「获得」的意思。所以佛陀传法,依法而行才生出僧众。我们说僧众修行佛法,意思是什么?僧众依法而行,基本上是证到他本来的种姓,证到我手上拿来做比喻用的那一块皮革。「证得」的这个「得」字,严格来说并不正确。僧众透过修持证到了本初的种姓。换句话说,所谓道上的进步,正是指你在自身的种姓方面证到了几分。这可以透过很多种方法,譬如,上师对弟子说「你具有如来种姓」,可能当上师对弟子这样说的时候,弟子就能这样相信。这个弟子认为,虽然我目前还没完全证到那个程度,但是我相信老师这样的讲法。这种相信的本身,可能就是弟子所开启的一点点如来种姓,而他证入佛种的第一步就已经跨出去了。
我们举例来说,假设你从一出生就得了黄疸病,然后你去看了一个不是太好的医生,医生就给了你药,让你移除掉黄色的海螺。
但是弥勒菩萨和无着他们却不是这样做,他们会直接要你了解,那个海螺本来就是白色的。他们不管你看到的是什么,他们就是直接跟你讲,那个海螺是白色的。不管你是透过累积功德的方式或是其他的方式,让你能够相信到,那个海螺真的就是白色的。在你最初生起那么一点相信的时候,就是我们所称的,开启自身如来种姓的起点。
现在要问一个问题,下面哪一个是比较对的句子:「这是一个白色的海螺」和「这不是一个黄色的海螺」,哪一个是比较正确的陈述呢?乍看之下,好像两句都对,因为是白色就不会是黄色。但是哪一个讲法是比较有价值的呢?第一个讲法。为什么?因为「黄色」跟白海螺一点关系都没有,我们一开始干嘛要提个「黄色」?大家听得懂我讲的意思吗?
我们现在还是要讲七金刚句的顺序,为什么是这个顺序?刚才讲到开启种姓。在讲了种姓之后,我们才讲证悟。当你发现有这个种姓存在,你才会做什么事?你才会把那个染污除掉。染污除掉之后,当然就是证悟了。证悟之后是什么呢?是不是像水蒸气蒸干的样子?或是火烧尽了的样子呢?不是的。所以为什么第六句讲的是功德。然后这些功德有没有什么用处?是佛自受用呢,还是我们大家可以分享一点好处呢?有用处,那就谈到了第七句:佛的事业。所以有这个次序是很重要的。
你可以说佛、法、僧是因,开启种姓和证悟、功德、事业是果。但是你也可以说佛、法、僧是果,然后下面的四个金刚句是因。这个地方非常重要,文中有广泛的叙述。把佛、法、僧当作缘,把自己的俱生种姓当作因,这一点如果大家听不懂的话,也没有关系。我们先休息一下。
〈中场休息〉
刚刚下课的时候,我抽考了一些学生,考了两个男学生,可能他们太累,讲话好像植物人似的。所以在深入探讨下去之前,我需要进一步说明,如果有任何问题一定要问。
早先提到,目前我们所用的语言文字,都是二元对立的,都是相对的语言文字,所以无法直接证明佛性是存在的,但至少可以证明,染污是可以被完全净除的。对我本人来说,这点就是用来了解佛性的好工具了。如果只是说,我们内在有佛性,佛性有很多功德,三十二相、八十随好,放很多光明等等,如果只是这样讲的话,我认为会有两种反应。一种反应是听了之后,只单纯因为「是伟大的仁波切在开示,无论他讲什么,我都深信不疑,非常有虔诚心」,所以就相信了;第二种反应是,完全不能相信他讲的东西,就像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似的。
因此,要把我们彼此的频率调到差不多的时候,才能够讲净除之后的结果。请各位看看,针对刚刚的开示,有没有问题要问?以我的立场来进行这样的讲解,对大家来说可能有点不公平,因为你现在听到的,就好像是为了要证明我手上拿着的这个塑胶牌是存在的。虽然目的是要证明塑胶牌的存在,却又不能直接告诉你它是存在的,而要绕个弯去说,因为另外的那个皮革是不存在的。由于证明了那个皮革不存在,所以间接证明了这个塑胶牌的存在。 问:大自然是不是佛性?
答:不能说大自然不是佛性,这样讲是因为,日出、日落、地球自转这些是外在现象。实际上这个论的重点是放在自心,从能观者的角度来看,假设没有一个可以看日出日落的人在,没有能知道地球自转的一个主体存在,当这个主体不在了的时候,谁知道有地球在转呢?谁知道有日出日落呢?所以重点不是放在外面,重点是放在自己。能够觉知日出日落的主体是这个人,这个有情,在广义上来说,这些有情的究竟本性就是佛。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,如何证明这一点,如何证明这些有情的究竟本性就是佛?我们现在用的方法就是:去证明这些染污是可以被净除的。
我觉得现在可能又有个情况出现了,就是当我提到「一切有情的究竟本性是佛」的时候,大家心里可能会想,「噢,那个佛就是指铜做的佛像」;但我说的不是那种铜像的佛。梵文所讲的佛是指「觉者」,基本上是指没有染污的状况,要用这样的方式来了解佛,而不是指那个金或铜塑造的佛像,也不是指某种神圣的东西。
所以从早上说到现在,重点在于,我们唯一能够拿来证明的逻辑就是:染污是可以被净除的。当佛性被染污遮蔽的时候,这种情况就是我们所谓的无明众生。有一些众生设法把染污移来移去,这些人就是我们所谓的行者、瑜伽士、瑜伽女等等。当染污被移掉了,这个就是证悟。这里面有一个连续性在,连续性就好比是我手上拿的这个东西,这个东西呢,不管你有没有把上面的染污拿掉,它一直都在那里。染污就算停留在上面一万世,很多辈子停留在它上面,佛性也不会发出怪味。在染污开始移动的时候,佛性不会有任何的变异。当染污被移掉之后,佛性也不会有任何不同,就是这个样子。这个就是所谓的「续」、「相续」、「无上续〈即宝性续、宝性论〉」。那我怎么证明这个存在呢?对于那些被许多遮蔽障碍住的众生,我要怎么样向他们证明佛性的存在?唯一的方法是跟他们说,那些障碍都是可以被移除掉的。
问:您手上一直拿着的这个东西,代表相续性、佛性的这个东西,它一直在那里,是不是代表常、永恒不变的东西?是不是因缘和合的东西?
答:它绝对不是因缘和合而成的,希望大家有机会把整本论听完,你必须要把整本论听完。昨天提过,那个东西不是无常的,但这并不代表它就是有常的。困难之处在于,谈到「常」或「无常」的时候,实际上有时间的概念在里面。当我们讲到「常」或「无常」,实际上又回到了刚才提到的染污。这是非常好的问题,在进入第四个金刚句「种姓」的时候,会讲到更多。你在那里会听到像「佛性」、「非因缘和合」等字眼。我作为老师、我的译者,还有各位作为听众,都有一个责任,当我们听到这些字眼的时候,无着和弥勒菩萨他们并不是说,它是我们认为的「有常」的概念;他们只是说,它具有不变异的功德。你还会再听到这个道理,特别是在功德那一品的时候,现在就会再听到了。
我们先讲佛。这里有一个困难,妳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。佛既是我们皈依的对象,就应该是值得信赖的,因为我们如果对他有一丝怀疑的话,为什么还要皈依他呢?所以要皈依的对象应该是不可变异的。今天你相信他,明天他可能又生气了,这样子会变异的对象,怎能做为可皈依的对象呢?假设我们讲的种姓,我们自己的种姓会变异,那我们所依的道、所修行的东西,今天你修了什么东西,到了明天,对于那个新的、产生了变化的种姓而言,过去所修的道可能都付诸流水,不一定真的有用了。所以说,种姓如果会变异,就很难依它来起修任何东西。
谁是佛?在刚开始,佛是不生;在中间,佛又不住;到最后,佛也不灭。所以因缘和合法的「生、住、灭」三个基本特征,和佛根本了无交涉,因此佛不是因缘和合而成的。仔细听,这边很重要,佛和「神」或「上帝」的概念不同,他绝对和我们现代人讲的基督教或回教的「神祇」的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。当然,两者听起来有一点相似,譬如说,基督教基本上不会说他们的上帝会死,所以在「不灭」的方面还蛮相似的,但我不认为基督教徒会说上帝现在不存在。所以有神论所谓「上帝」的那个神,和佛教中所谓的「佛」,后者那种非因缘和合,不生、不住、不灭的概念,和有神论所讲的神的概念,完全不一样。这里有一点困难,所以想知道大家有没有问题要问。可以接受吗?
问:我有佛性,众生也有佛性,所以佛性是一还是多?
答:它不是一也不是多。你对于这样的问题是不是觉得很困扰?
问:作为一个哲学思考家,开始觉得困扰。
答:其实就像早上讲的,我们如果要直接谈佛性,却完全不谈染污,简直是做不到的事情。所以当你问我的佛性、他的佛性、还有其他人的佛性,基本上是假设了有一个我在、有一个他在和其他人在。这就好像,你在房间里隔了很多小隔间,然后这个隔间归你、那个隔间归我、另一个隔间归他,用小小的墙把空间隔开。把这些小隔间打掉之后,粗略来说,你还是会说「那一个空间」,实际上,空间就是空间,不能说是一个空间或多个空间。
问:这是不是像昨天讲到的第四个金刚句「种姓」或「家族」?
答:就像周威龙提到,为什么要用「如来藏」、「佛性」等不同的佛教术语来解释这点,之后还会再提。我们要谈论一个东西,又不用一或多这些概念加以描述,这样做相当困难。数目、大小、形状,这些概念是根深蒂固的,描述东西的时候,要把这些概念从我们的语言中拿掉,是非常困难的。我们可以做些什么?像Jason的问题,我们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?
当然,回到我回答的方法,为了解决「一或多」这个问题,就要移除一、二、多,把这些概念全部除掉,光这么想都非常困难。所以,佛陀有一个功德是「非因缘和合」,紧接着下一个功德就是「任运成就」。我很喜欢弥勒菩萨这边的着作,因为在着作里面用了很多正面、建设性的字眼。相对的,龙树菩萨的着作里,就用了很多「非」、「空」、「不」这些否定的字眼。弥勒菩萨说,佛不是因缘和合而成,然而却任运成就,成就什么?成就各种各样的觉悟功德,诸如三十二相,乍听之下好像互相矛盾,我会试着来解释,之后还会再谈到这个概念,请大家专注在这个地方,这点蛮重要的。
这个净除之后的结果,净除什么?消灭掉二元对立,是不是?消灭二元对立就是消灭一跟二、短跟长、好跟坏,所有的二元分别全部除尽,剩下的是什么?它并不像火烧尽了那样,那剩下的是什么呢?我们这里讲的是佛的三十二相、八十随好,然后佛的十力、四无畏,也就是说他有很多的功德。那不是说已经消灭了一切,一二三都没有了,怎么又跑出了三十二相?三十二不又是个数字吗?所以这就是很困难的地方。你知道,如果是中观行者,他们会怎么说?到了这一步,已经离开所有的言语诠释,不可思议。但弥勒菩萨很慈悲,所以他又把这些放回来。
我们就从三十二相中选一相。首先,我们想到三十二相是非常殊胜的,能够让佛非常庄严,好比我们选一相:佛的身高跟他两手平伸时是等长的,这种相应该是很殊胜的吧?但你看到这种比例,不会想到箱子吗?假如一个人的长短比例像箱子一样,怎么会好看?先不管这一相,我们再看下一个:佛的耳垂长到可以碰到肩膀。如果你要约会,你会找这样长相的人约会吗?佛的广长舌伸出来可以把整个脸都盖住,你会带这样的人去餐厅吗?所以回到三十二相,这些每一个相好的描述,基本上都是代表无二,所以说都是无分别的,破除了我们对于美丑、长短等等一般众生的概念,这就是所谓「任运成就」的意思。
「任运成就」的这个「任运」,在中文里是什么意思?大家知道「任运」是什么意思吗?大家听到「任运」这个词,会不会有「毫无任何造作」、「没有任何努力」的感觉?大家知道佛为什么会有任运成就这种功德吗?意思就是说,你做任何的努力,当你有二元对立的时候,你就有了这种努力。你做了一些什么事情,做了一些努力。你有一二、美丑,你就有努力。所以你消灭了一二,就再也没有任何的努力,那就任运成就了功德,它永远一如。
下一个很重要,在座受过大圆满、大手印教法的人,可能认为我这里在谈大圆满、大手印,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,我只是在谈大乘的《宝性论》。我们在讲佛,所以我现在是在跟各位讲佛的这一段。佛的第一个功德就是「非因缘和合而成」,第二个功德就是「任运成就」,第三个功德很重要:「不依他」,是独立的。本论的每样东西都跟中观不一样,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第三点,也就是说,证悟佛果的这件事情,只能够由佛自证,不能够依外力成就。
大家脑袋里一定有非常多的问题:那佛、法、僧、上师怎么办?你们知道吗?佛、法、僧、上师他们不能给你这些东西,你也不需要他们把这个给你,为什么?因为你已经有了。那么上师他们在做什么事呢?他们帮你把染污移除掉。但你的染污跟你的本性是毫不相关的,就算一千个上师来帮你把染污移除掉,你的本性也从来没变过。所以证悟的境界,只能透过行者自证。
第四个功德。由于前面三个功德,佛陀可以了知一切现象的本性;因为他了知一切现象的本性,所以佛陀对于一切仍然在轮回中的有情,有着无量无边的大悲。佛陀的智和悲,就好像剑和金刚杵,驱除了众生的无明和痛苦,我们向这样子的佛陀来顶礼。所以弥勒菩萨就介绍佛陀的这些功德,然后向佛陀顶礼。现在请大家问问题。
问:现在我们在讲「相续」,这个相续是从一生到下一生,那它本身有没有一个开始?
答:就算是讲到相续这个连续性,也还是有参考点的染污在;在染污的境界里,就有生死这些现象。它有点像是,太阳在云后面,被云遮住了。云在太阳那边,有时候遮住太阳,有的时候离开太阳,但是太阳的阳光却都是一直在照耀着。当云层出来,挡在我们跟太阳之间的时候,我们就会看到间断的状况,就是有的时候有太阳,有的时候没有。我们提到太阳时,说太阳是有连续性的,这种连续性是因为有云层存在的关系。相对于云层,太阳的光是连续的。假设从一开始,就完全没有云层存在,你就不会说太阳「连续」在那里发光,因为在此情况下,就连「连续」这层概念也都没有了。我们现在暂时先不管这一生、下一生。这个佛性、这个种姓,从佛性的角度来看,它根本连轮回和涅槃这些字眼都没听说过。
本文转载自网络,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。
若有侵权,请告知删除
点击查看本平台近期推文:
我们未必需要得到大量不同的开示才能够达到证悟,这些更为重要【顶果钦哲仁波切】